2012年7月11日星期三

不鏽鋼扶手-胡適,在這裏走向終點

不鏽鋼扶手-胡適,在這裏走向終點
錢锺書先生曾對要想見他的讀者說:不鏽鋼扶手“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這只蛋的雞呢?”而我卻是一個吃了“雞蛋”除了想見這只“雞”,還想參觀一下“雞舍”的讀者。深圳商報記者去台灣自由行的目標之一就是去看看文化名人的故居,因爲早就聽說,那裏的名人故居保存和利用得很好。

  胡適先生的故居位于台北市南港的“中央研究院”內, 故居爲一棟平式小洋房,四周綠樹環繞,門前棕色的木制葡萄架下有木條長凳,可以供分批進入的參觀者等候小憩。據說人多時每批15人。

  自1958年後就住在這裏

  胡適先生與中研院有非常深的感情淵源。早在中研院創辦時就與創辦人蔡元培先生就規劃與發展交流過不少建議。1956年胡適先生被選爲第三任院長時,他尚寓居美國,1958年4月才到任,在就職典禮致詞時他強調說:“中央研究院是我許多朋友的心血結晶。”

  胡適先生當時曾寫信給主持工作的中研院副院長李濟,說在美國寫作景觀設計要查中文書很不方便,想回台居住,就近利用史語所的圖書館,由他自己出錢向中研院借一塊地,蓋一座小房子,若幹年後就把這座小房子捐給中研院。後來,蔣中正知道此事,認爲此錢應該由政府來出,由他拿出其著作的外文譯本部分版稅48萬元,中研院又追加20萬元完成此事。

  胡適先生自1958年回台後就住在這裏,這也是中研院曆史上唯一一位住在院內的院長。1962年2月24日,胡適先生在第五次院士會議結束送客時,心髒病突發而猝死,胡適先生在此僅住了4年。同年10月15日,胡適先生被安葬在與中研院隔條馬路的一個墓園內,下葬後的第三天,院務會議決定將胡適故居改爲胡適紀念館,後由中研院與台北市政府協議將墓園改爲胡適公園。1965年8月22日,胡夫人江冬秀病逝,與胡適合葬。所以,胡適紀念館包括故居、墓園和稍後改建的陳列室三大部分。

  幾乎都是頂天立地的書櫃

  紀念館成立之初,陳列室爲故居的走廊改建。1964年6月夫人江冬秀致函院方要求建一陳列室:“這樣可以讓適之的住房保持原樣,堆的書也可有地方陳列,也叫適之在九泉之下放心點。”後由胡適友人、美國美亞保險公司負責人史帶(c。v。starr)出資在故居右側建了這個80平方米的陳列室。

  故居與陳列室僅一門之隔。進門就是一個沙發圍繞的大會客室,由于當時訪客甚多,有不少會議在這裏召開,因此與走廊之間的玻璃門可以移開,成爲一個會議室。

  故居每一面可利用的牆壁,幾乎都是頂天立地的書櫃,工sony數位相機作人員說,胡適在北大的藏書有百多箱,但來台時匆匆僅帶了二十余本。故居書籍多是胡適來台後購置、搜集或朋友贈送,許多書中還夾著胡適用過的字條。胡適先生的臥室就在書房隔壁,有張單人床,挂著胡適先生的油畫像。夫人因不習慣這裏的環境,又喜愛打麻將,所以住在台北市裏。夫人去世後,紀念館把胡適秘書辦公室改成夫人臥室,物品按台北家中原樣擺放,牆上挂著夫人的油畫像。

  遺憾的是無論陳列室還是故居內都不准攝影,那怕與胡適的銅像合影。

  每月接待六七百訪客

  出故居向左拐就見一小山坡,這就是胡適公園,上山的石階長滿了青苔,有點滑,好在有不鏽鋼扶手,迎面是太陽能庭園燈胡適先生的半身銅像,這是胡適曾任校長的中國公學在台校友在胡適逝世一周年時所贈,爲銅像揭幕的是王雲五先生。銅像是胡適中年時的模樣,目光炯炯有神,順他的視線向前,就是他付出了很大心血的中研院。

  銅像左側是胡適和夫人的合葬墓。胡適喜歡白色。墓園以白色鵝卵石鋪面,四周是白色正方形廊檐。在台階的中央,有塊用金字镂刻在黑色大理石上的墓志銘,末尾署“中央研究院胡故院長適之先生治喪委員會立石 中華民國五十一年十月十五日”。

  墓志銘極爲有名,今天終于親眼見到。這是胡適先生的學生、朋友毛子水教授模仿胡適的白話文口氣撰寫:“這是胡適先生的墓,生于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華民國五十一年。這個爲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爲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爲民族的尊榮,爲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裏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異,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金石名家王壯爲之書刻。

  步上石階,見到墓在白色的鵝卵石之中,白色的廊亭簇擁著碑牆,蔣中正的挽詞“智德兼隆”就刻在白色的墓牆中翻英翻譯上。據介紹,每天來紀念館參觀和拜谒胡適先生墓的來客不少,估計每月有六七百人,而且越來越多,其中有很多是大陸來的文化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