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台中關帝廟-閩台宗教交流在推動兩岸關系中的作用

台中關帝廟-閩台宗教交流在推動兩岸關系中的作用
閩台“神緣”爲何如此之熱?首先有台中關帝廟必要揭開閩台宗教關系的面紗,從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閩台宗教的淵通

台灣的宗教信仰史就是一部閩台關系史。

閩台兩地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系。寶島台灣的佛教興起于明末鄭成功時代而發展于清代,據台灣省志書記載,明末以來,台灣佛教“本流是由福建鼓山及西禅二大禅寺傳來,另一派是福清黃聚寺。”經過清康熙、乾隆年間的逐步發展,至19世紀末期,台灣佛教形成了月眉山系、觀音山系、法雲寺系、大崗山系四大法脈,這是台灣早期正統佛教的派系,前三者與福州鼓山湧泉寺密切相關。閩地許多僧人入台定居弘法,大大推動了台灣的佛教。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一批閩地名僧入台,後因海峽兩岸阻隔,便定居台灣,積極推動台灣的佛教事業,不少成爲台灣佛教界有影響的人物。

道教是傳入台灣最早的宗教。台灣區域性的道教神仙信仰,大多由大陸(特別是福建)傳去。有代表性的如莆田湄洲島的媽祖信仰,自1592年于澎湖馬公建造了天後宮後,迅速成爲台灣住民供奉道教神抵中信仰人口最多的神明。再如王船信仰源于泉州,清水祖師信仰源于安溪,開漳聖王信仰源于漳州,廣澤尊王信仰源于泉州,五福大帝信仰源于福州,靈安尊王信仰源于惠安、南安、晉江等地。台灣道教中許多全國性神明也是福建傳去。如玉皇大帝信仰在台灣相當普遍,其各官廟祭祀活動的習俗,都是從閩南傳過去的。又如關聖帝君(也稱關帝、恩主公),在台灣有衆多信仰,最早是由福建東山傳入。台灣許多道觀與福建道觀關系也很密切。

此外還有大且福建地方性民間信仰神靈,也由福建移民傳入台灣。例如,台灣(粘氏源流·渡台開基族譜)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第二十二世德字輩粘粵與其弟粘恩,粘x(佚名),背帶祖父母、父母木主兩座,從家鄉衙口渡台,今傳八代。“乾隆五十三年,德字塑粘尚,四十一歲,帶五子一妻渡台經商,爲求平安順遂,並帶去衙口中堡境主丁王爺神位奉祀,至今傳九代。”他們分別是泉州晉江粘氏在台灣彰化福興鄉廈粘、頂粘村開基的始祖。

二、閩台宗教的共同特征

其一,表現在宗教的兼容和多元性方面。

多元的閩台宗教文化源于福建文化的多元一體背景。福建文化的形成與閩越文化的遺風、中原文化的傳入、宗教文化的傳播、海外文化的沖擊、台灣文化的交融、鄰域文化的滲透等諸因素都有著極爲密切的關系,從而使得福建文化在和外來異質文化的交往中,表現出更大的融攝力和兼容性。正由于這種兼容性,造就了閩地多樣的文化體系,有閩南文化、客家文化、莆仙文化、閩東文化、閩北文化、閩西文化等區域文化,有以畲族文化爲代表的東南少數民族文化。在宗教文化上,既有中華傳統的佛、道文化,以及數通極大、門類極爲龐雜的民間信仰文化;同時還兼容並包著許多海外傳來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這些不同的宗教文化類型在閩台大地各具特色、和平共存、傳承不息。

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由于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曆史文化傳承上的多元性,閩台的宗教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動態系統,與此相應地,這種宗教文化生態處于一個多層次的社會文化體系相交織疊壓和互動的狀態中。它們彼此之間呈相對獨立且平行並存的狀態,盡管在相互交融上有逐漸加強的現象,但彼此的地域文化距離仍是十分明顯的,並且誰都無法占據絕對優勢的主導地位。其二,具有極強的傳承性。

福建自古以來即是一個“信巫好鬼”的區域,這是培植民間信仰最好的土壤。對古代閩越人而言,世界萬物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生存在的一個重要主題,即是協調自己與大自然精靈之間的關系。倘若人類因爲無知得罪了神秘的情靈,那麽人生的路途中即會出現磕磕碰碰的現象,這是大自然中的情靈在對人類施以懲罰。因此,人類必須順從這些精靈,時刻揣摩這些精靈的意志,爲他們獻上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取的精華,由此産生了民間神靈的崇拜。閩台均是移民社會爲主體的地區,閩台民衆這種根深蒂固的信仰文化觀念必然會隨著他們的遷徙而傳播。閩人渡台,許多是背著祖宗的牌位和神位到達新的生活地區的,宗族和神靈又將鄉黨聚合在新拓展的地區,這種現象在台灣比比皆是。由于閩人將信仰的元素分解到生活的諸多方面,例如家庭習俗、社會習俗、曲藝、藝術,乃至民間體育等等,福建渡台移民將這些“習慣”了的生活因子播撒到了台灣各地,並世代相延。

三、閩台宗教交流對促進兩岸情感和諧的作用

台灣人的祖先大部分從福建渡海到台灣,在各種艱難險阻面前感到孤立無援,只能祈求神明保佑。如今雖然經濟不斷發展,科學不斷進步,但仍不能消除民衆對這種民間崇祀的需要。自祖國大陸對外開放以來,閩台民間信仰的交流交往出現熱絡現象,掀起一硬又一波的熱潮。

1.台灣學甲、大甲信徒的破冰之旅

台灣有800多座媽祖廟,信徒達1600多萬人。1983年開始,就有台灣信衆不顧台灣當局的阻撓偷偷繞道回閩谒祖拜廟。

1987年,台灣台南學甲鎮的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帶領保生大帝的信徒,冒著風險跨越海峽,回到漳州角美白礁宮谒拜祖廟。台中大甲鎮瀾宮多位董事也率團繞道日本,到莆田湄洲島媽祖祖廟參加媽祖千年祭典,揭開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新序幕。

1988年,國務院批准湄洲島對台胞開放。次年5月6日,台灣宜蘭縣蘇澳南天宮董事會組織20艘漁船224名信衆,沖破重重阻力,從海上直航湄洲朝聖,開創1949年後兩岸大型船隊直航的先例。

1997年,應台灣媽祖信衆要求,湄洲島媽祖廟媽祖金身巡遊台灣,1200多萬台灣信衆及各界人士前往頂禮膜拜,規模宏大、場面空前壯觀,在台灣産生了轟動效應。

近幾年來,每年都有10萬人次台胞到湄洲島媽祖廟谒祖朝拜,2006年已突破12萬人次。據不完全統計,10年來,湄洲島媽祖廟已接待130多萬人次前往朝聖的台胞,湄洲島對台客運碼頭接待台輪1500多艘次,湄洲島媽祖廟與台灣800多座媽祖分靈宮廟建立了聯誼關系,還與一些台灣媽祖宮廟結成至親廟。

與此同時,台灣關帝信衆也不斷回閩尋根谒祖。漳州東山島關帝廟是台灣470多座關帝廟的祖庭,廟中關帝神像曾從東山島出發直航抵達台灣並巡遊達半年之久,令30多萬台灣信徒爭相膜拜,轟動全島。此外,還有台灣陳靖姑和保生大帝的信衆等每年也不斷組團赴閩尋根谒祖。

2.閩台宗教交流的新趨勢

2006年5月20日,“海峽兩岸佛教文化學術研討會”在福州舉行,兩岸有關專家學者及兩岸佛教界大德高僧共400余人參加了學術研討,這是首次以福州鼓山爲中心的閩台佛教文化交流,在閩台兩岸産生了廣泛的影響。

2006年6月8日,以“弘揚關帝文化,共謀發展遠景”爲主題的第十五屆海峽兩岸關帝文化節在東山縣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的代表萬余人參加了活動。150多名兩岸專家學者參加了同時舉辦的“海峽兩岸關帝論壇”,在探討關帝文化對兩岸影響的同時,就如何利用關帝文化交流平台;進一步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展開了深入的研討。

此外,2006年在閩舉行的“兩岸觀世音文化研討”、“閩南文化與開漳聖王文化交流”及台胞進香團谒拜仙遊田公祖廟、台灣玉二媽到東山認祖等文化交流活動,都表明了台胞尋很谒祖的意願和兩岸同根同源的感情。

閩台宗教文化交流互動,在前景廣闊的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每年大批的台灣信衆到福建,推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了地方經濟: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台灣民衆到改革開放的東南前沿省份,看到的是祖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突飛猛進,親身感受到來自家鄉的親情,加大了他們在文化上的認同感。

近年來的閩台宗教交流呈現出新的特點:傳統閩台民間信仰交流的規模擴大,佛教、道教的交流活動形式多樣,宗教與學術的結合更加緊密。

在台灣,保生大帝的民間信仰影響力僅次于湄洲媽祖,爲了使保生大帝信仰能成爲一種文化被傳承,2005年在台灣專門成立了保生道教文化學院,和普通高校一樣,該學院向社會招生。2006年是青礁慈濟宮立廟855周年,在廈門海滄舉辦海峽兩岸最大的一次青礁慈濟文化學術研討交流活動,今後將每年舉辦一次。


人工植牙, CNC車床加工, 眼線,汽車隔熱紙,杉林溪住宿,彩妝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