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星期日

本土精品,從“代工”做起


在為西方代加工賺取微薄利潤十幾年後,已經有不少有經團體服訂做驗的工廠試圖創立自己的品牌。

  SHEME是其中之一,它在北京國貿商城中庭搭起了一個小的平台,擺上了近十雙自己制作的高跟鞋,從外觀上看很像意大利一個女鞋品牌 RENECAOVILLA,風格華麗,設計性感。在某一個展櫃裡,它擺放了一些皮質原料和制鞋工具和制作圖紙,一旁的工作人員解釋說,這是200多道制鞋 工序其中少數部分。但直到工作人員告訴我,它來自,我才意識到它不屬於法國或者意大利,原來它是中國制造。

  出於好奇,我去逛了他們在國貿三期的商鋪,和展覽上遇到的工作人員一樣,他們並不回避中國品牌的身份,售貨員告訴我,這家品牌在創立之前,為Jil  Sander、See by Chloe進行了長時間代加工制造。但和這些國際品牌昂貴的價格比起來,SHEME的價格合理的多,一雙從顏色到材質全定制 的鞋,價格也可團體服以低至4000元。

  “中國制造並不再是過去簡單的廉價加工廠了 ”,SHEME劉在團體制服後來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說,“我們有很豐富的做高端鞋的經驗,工藝上我們不比國際品牌差。現在我們要做自己的品牌,需要媒體的支持。”但僅靠輿論並不能幫助中國制造出真正的精品,中國品牌必須和其它品牌看齊,甚至做得更好。

  如果說產品的質量因為多年的代工經驗可以獲得順利保證的話,那開店位置、店鋪設計、店員培訓、貨物擺放、櫥窗設計只能照貓畫虎,在這個由西方品牌制定 規則的精品行業,這挑戰著中國品牌持有人的管理能力。劉找來了為Chloe、Marc Jacobs設計女鞋的設計師Leopoldo Giordano 進行設計,另一個意大利人Gianluigi做技術總監,他曾是Bally男鞋及女鞋、Chanel女鞋的技術指導。

  這些積極的努力都說明,“中國制造”正慢慢向“中國精品”轉化。要知道就在幾年前,奢侈品牌們都把中國代工這個標簽當作“醜聞”,人人避之而不及。

  華盛頓郵報黛娜•托馬斯曾深入采訪過數家國際品牌,在她出版的書中寫道,“奢侈品牌們一直在是否將部分生產外包到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因為他 們害怕這樣做會令品質打折扣,更重要的是業已形成的產品形像認知會因此遭受滅頂之災。”自大集團開始收購歐美傳統家族品牌之後,有一個不成文的宣傳策略是 ——歐洲是精品文化的發源地,意大利和法國工匠們擁有的不僅是技術,更擁有文化傳承,這是其他地區極其匱乏的。

  但是集團化後的擁有這些品牌的大資本家們只不過將文化當作一種營銷手段。多數人更在乎的是財務報表上的銷售數字和盈利額,“中國制造”提供了一個極具 誘惑力的降低生產成本的方式。Coach給其它品牌開了一個好頭,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它就開始悄悄地將部分皮包生產環節移到中國,到2002 年,Coach關閉了自營的最後一些工廠,將一家美國本土企業變成了海外分包型企業。而這項決策給Coach帶來的是品牌認知度大增,股票飆升。

  廉價的中國勞動力成本開始顯示出巨大的誘惑,國際品牌開始在東莞、浙江溫成衣代工州尋找合作工廠,將一些皮包基礎部件的制作放在中國,再將最後五金部分拿回意大利安裝,也有全部都在中國造的。為了保證這些中國制造不給一直以來的品牌“精品形像”抹黑,不少國外品牌派自己的工匠到中國對中國工人進行培訓,在浙江溫班系服訂做州 的許多工廠裡,年輕的工人們都在意大利人的培訓下學習編制皮質手柄,Zegna早在2003年,便和中國本土的服裝一起開設合資,控制產品的質 量,Zegna的成衣,有超過30%都是在中國制造的,但這並不影響Zegna的質量。這些代工為比意大利生產成本便宜30%~40%,但是品質卻並沒有 打折。

  或許是時候把“中國代工”從“中國制造”的影子中剝離出來,“中國制造”的內涵太過兩極化,而過去“中國代工”因為缺乏創意只賺到了加工環節少得多的錢,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它也啟發了不少中國品牌制造“中國精品”的想法,並知道如何向西方品牌學習如何控制質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