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星期三

三山會館重現當年移民經濟

三山會館重現當年移民經濟
自上海開埠以來,就一直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前來發溪頭會館展。隨之而來的,是一百多年間建立的各式會館。近日,第四屆中國會館保護與發展上海論壇開幕,專家們認為,對會館的研究與保護,更能見證上海這座城市的金融和貿易的發展。

  會館起源於明清時期,是中華民族悠久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全國範圍內,尚有各類會館遺存數千處。上海的會館與全國的會館相比,起步較晚,清一式的工商會館。常年“四出謀生,以佐耕農桑”的關東和山東移民在上海第一個建起了自己的移民組織——關山東公所。歷史上,上海曾擁有會館公所400多座,時間跨度長達三個多世紀,對上海移民城市、多元文化的形成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會館帶來了昔日上海“東南之都會,江海之通津”的繁華景像。一部會館的歷史,見證了上海近代大都市的崛起。

  專家介紹,從順治到道光年間,上海已有會館公所38個。它們的建立,均需獲得地方政府批准,登記在冊,並從官府那裡獲得房產、塚地免征課稅的特權。鹹豐以後,特別是光緒年間,上海會館公所數量大增,到清末達到214個。

  會館功能從祭祀神明、聯絡鄉誼、辦理喪葬、遷運棺材、按照原籍習俗安排節慶活動等,擴展到興辦各種慈善事業、教育事業、對旅滬同鄉實施救助、對受災家鄉實施緊急救助、溝通移民與政府之間的聯系等作用。而到後來,會館還擁有融資的功能,可以說,在一定範圍內,會館還承擔了當時銀行等金融場所的部分作用。

  專家在論壇上表示,文化的傳承不能只有軟件,還需要硬件。軟件是政府法律、制度的支持,硬件就是這些文化遺產的保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